查看原文
其他

要闻| 多城发布“两集中”时间表,土地市场格局将这样变化

张阿嫱 中国城市报 2022-05-21

热点城市的土地市场格局正在被改写。


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,今年3月以来,全国22个实行“两集中”(集中发布出让公告、集中组织出让活动)供地的城市中,大部分已公布了时间表和供地细则。目前来看,大部分城市第一批集中供地时间在今年4—5月。


这意味着,随着去年以来“三道红线”融资新规、“涉房贷”集中管理,到目前土地供应“两集中”新政落地,房地产供给侧改革的闭环已初步形成。

首批集中供地日期扎堆

22城土地成交额或超万亿元

住房市场上,房子常被形容为面包,土地是面粉。此前,各城市住宅用地普遍采取招拍挂方式,且皆是全年不定期连续推出,热门地块往往出现多轮报价抢地情况,甚至“面粉”贵过“面包”,出现了“地王”。


2月26日,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负责人宣布,今年22个重点城市要对住宅用地实行“两集中”新政。


所谓“两集中”,第一是集中发布出让公告,原则上发布出让公告全年不得超过3次,实际间隔时间和出让地块数量要相对均衡;第二是集中组织出让活动。同批次公告出让的土地以挂牌方式交易的,应当确定共同的挂牌起止日期。以拍卖方式交易的,应当连续集中完成拍卖活动。


这22个重点城市包括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,以及天津、重庆、南京、杭州、厦门、合肥、济南、武汉、成都、福州、郑州、无锡、苏州、沈阳、长春、宁波、青岛、长沙18个二线城市。


为避免“僧多粥少”、热点土地遭到哄抢,自然资源部还要求,上述重点城市要进一步加大住宅用地供应,2021年土地出让公告供应量不得低于近5年平均完成交易量。


来自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,2020年22城商品房销售额占全国商品房销售额的比重为39.9%,22城住宅用地出让金占全国住宅用地出让金的比重为37%,占比均近四成。22城均为核心一二线城市,是我国经济最发达、产业结构与人口规模最具吸引力的地区,住房需求旺盛。


这也意味着各城市实行多年的土拍模式从“零售改批发”,且一年只出让3次土地。此重磅消息一经释放,立即引发了极大关注,在此期间,各城市也以闪电速度陆续发布供地细则。


仅2月23日—25日,郑州、天津、青岛、济南多个城市就紧急发布暂停原先住宅用地出让计划,统一实行“两集中”新政。


从目前披露的首批土地供应计划来看,各城市普遍相近,多数集中在在4—5月;22个城市中,目前尚未有城市启动首批土地集中交易。


比如3月26日,广州公布了首批48块集中出让土地,将于4月底竞价;3月31日,北京公布首批商品住宅供地30宗,计划5月8日开始竞拍;4月6日,长沙明确今年4月、7月、10月是集中供地时间;4月7日,杭州发布今年首批供应的57宗土地,计划于5月7日—8日集中出让。


多个城市集中供地时间相近,会产生怎样的影响?对此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,这对大部分企业的资金链将是巨大考验,单次大批量的土地供应,也对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

记者了解到,土地出让环节一般需要按比例缴纳保证金,因此若多城市土拍日期撞车,企业很难在多个地块同时缴纳保证金。


他认为,今年4—5月,全国热点城市将出现第一轮土地供应井喷,同时多个城市成交金额有望单日破千亿元。


根据目前首批供地计划,北京总起拍价为1036亿元,广州是901亿元,杭州是943.7亿元,天津是503亿元……累计来看,第一批入市地块起价已经超过6000亿元,叠加即将出台的上海、深圳等城市,预计未来22个热点城市第一批土地成交额有望超过万亿元。


房企迎大考

住房集中入市或利好购房

新的土地供给侧改革制度下,房企不仅面临着资金压力,试错成本也越来越高,要为抢地风险买单。


“整体上,土地‘两集中’政策利好于财务稳健、资金充裕型房企。”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对中国城市报记者分析,在近期集中的业绩发布会期间,多数头部房企及绿档房企表示,将会在土地新政下积极投拓,以进一步补充货源与扩大规模优势。


据悉,过去土拍市场上,房企拿地很大程度依靠错位来打时间差,如今若多城市的集中供地时间相近,单笔资金的使用率也将大大降低。特别是对于现金流较差的企业,如何为各城市项目理性排期、排序,是一项重大考验。


另一位房企负责人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,从“三道红线”融资新规到土地供应“两集中”新政,一系列措施旨在加快行业洗牌。特别是针对一些资金紧张、负债较高、高杠杆高风险的中小房企,将使他们尽快出局,从而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。


该负责人还表示,“两集中”新政将对房企的投资研判能力提出更高要求,否则会大幅增加拿错地的概率;同时开发商联合拿地现象也会加剧,但如何避免企业间的私下围标,还值得再观察。不过一二线城市土地溢价率有望下降,因此房企毛利率也有了提升空间。


此外,短期内大量新建商品房也将集中开盘,这时房企更需要比拼产品质量和营销实力,或掀起新一轮的产品“厮杀”,但购房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将会有更多选择空间。


事实上,部分企业已提前调整结构等待时机。


3月31日,在2020年万科业绩会上,面对万科仅18.1%的净负债率,有投资者发出疑问:过低净负债率是否影响投资力度和节奏?


对此,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回答:“净负债率低一点,那是万科为了等待机会。比如今年土地集中供应问题,对企业的资金实力要求来说有很大弹性。18%的净负债率,也可能正是为了等待市场出现此类变化的机会。”


北京样本:首推“政策工具箱”

3月31日,北京市首批30宗建设用地出炉,共涉及12个区。其中位于中心城区项目15宗,建设用地面积占总用地比例约43%。


四座一线城市中,北京率先提出“房地联动、一地一策”的会商机制,同时在集中供应的项目中首次引入房屋销售价格引导机制,即每个地块在出让前就已明确销售指导价格。


多个创新举措下,北京成为这一轮“两集中”新政下的样本城市。


为了落实“房地联动、一地一策”会商机制,北京特别推出了一系列“政策工具箱”,包括各区严控地价成本、控制地块溢价空间锁定地价上限、竞政府持有产权份额、合理配置户型结构(套内70/90)、配建或代建公租房、建设高品质住宅、竞自持租赁住房、提高销售门槛、取消购房人税收信贷政策优惠、设定优先购买顺序、加强预期管控等十余个政策工具。


记者从北京市住建委获悉,这些“工具”可根据地块具体情况单独或叠加组合使用。


比如提高销售门槛,是指将办理预售许可的形象进度要求,从完成总层数的1/2提高到结构封顶或竣工验收;设定优先购买顺序,是指当客户比超过一定水平时,将考虑采取公正摇号优先向无房家庭销售。


所谓“房屋销售指导价格机制”,是根据地块所在区域的土地基准价格,结合区域近三年在售新建商品住房的平均成交价格以及地块容积率、周边配套设施等特征,综合三方因素进行测算。


在此背景下,开发企业在土地竞买环节时就将签署价格承诺书,未来销售时不能超过承诺的价格上限,这也是未来办理预售的前置条件。


中海地产北京公司副总经理王心邑认为,新政亮点是按照周边房价的平均水平设定房价上限。与此前“限房价、竞地价”方式不同的是,限竞房往往低于周边新房和二手房价格,结果是企业为保持利润压低成本,导致项目及房屋品质下降。


“土地市场逐渐进入新‘价格指导’时代。”张大伟表示,本次挂牌的30宗地块的整体建筑规模达345万平方米,相当于2020年全年住宅供应的57%。30宗地块中,大部分为政府限制“天花板”价格的商品房,在保证市场价格平稳的基础上,有利于建设高品质。


此外,30宗地块中有多宗配建了人才公租房,这一点与中央提出的“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,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房供给”要求不谋而合。


北京新型共有产权房再亮相

随着北京市“两集中”细则出炉,此前备受关注的“新型共有产权房”也揭开面纱。


去年12月31日,北京市宣布对海淀区树村、朝阳区金盏三宗热门土地建成“新型共有产权房”,但该计划随后被暂停。如今新型共有产权房建设范围扩容至朝阳区金盏乡和崔各庄乡、海淀树村、副中心0302街区等6宗土地。


在交易方式上,皆采取“竞政府持有商品住宅产权份额+竞高标准商品住宅建设方案”;同样规定购房人取得不动产权证满5年可转让,且可交易给普通购房者;全部租房收益归购房者所有。


但与去年12月31日政策的区别是,在二手房交易环节,此次新型共有产权房政府产权部分将按“市场价格”收回对应价款;而此前政府产权部分只按“首次上市”价格收取购房款。


对此潘浩认为,这一方面能降低政府补贴部分的财政压力,另一方面将避免因过多的房产交易获利导致隐性炒房行为,进而带来新型共有产权房项目过热的隐患。


“较早期的共有产权房政策,新型共有产权房政策汲取此前的经验,降低购买和退出门槛,并且以区域市场价格为参考价,更加顺应市场需求。”潘浩预计,共有产权房项目或将长期存在于北京商品房市场中。


在北京房地产协会秘书长陈志看来,将政府让渡的土地收益转化为产权份额,既有效保障政府收益,又可盘活资源。


他表示,在商品住房引入共有产权的制度设计,主要是通过在土地出让环节设定地价上限,破解“高地价”问题;同时事先明确房屋销售价格,竞政府份额,降低购房人实际支出破解“高房价”问题。


版面欣赏

■出品:中国城市报

■作者:张阿嫱

编辑:杜汶昊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